太阳墓葬,1979年冬,被考古学家侯灿、王炳华等在罗布泊以东发现的一片古代墓葬群。位于孔雀河北岸的小沙丘上,东西宽约35米,南北长约45米,面积约1600平方米。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太阳墓葬
外文名称
Sun burial
发现时间
1979年冬
尺寸
东西宽约35米,南北长约45米
面积
约 1600 m?
目录
1简介
2历史之谜
3墓葬形制
4科考发现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1979年冬,被考古学家侯灿、王炳华等在罗布泊以东发现的一片古代墓葬群 。位于孔雀河北岸的小沙丘上
太阳墓葬
太阳墓葬
,东西宽约35米,南北长约45米,面积约1600平方米。在所发掘的42座墓中,根据墓葬地表标志不同,被分为两种形制。第一种形制是掘于沙土中的土坑墓,在墓葬的东西两端各有一根直立的木桩,伸出至地表以上。木棺是由小块木块简单拼制而成,木棺呈船形,无底、两端立挡木。在木棺顶板的外侧覆盖着羊皮或放置簸箕状草编织物。大部分木棺内只葬一人,死者仰身,头朝东方。尸体裸体,用毛毡包裹,头上戴尖顶毡帽,帽上插有鸟翎羽,足穿皮鞋。在尸体脖颈、手腕、腰部有玉、骨质珠饰。在胸口上部置一小包碎麻黄枝,附近还有一草编小篓,里面盛少量麦粒或白色浆状物。在一部分墓葬的东头,随葬有木质或石质人像。其它的随葬品有木质的盆、碗、杯、兽角、锯齿形刻木等。还有用毛毡严密包裹、保存完整的小孩尸体。第二种形制的墓葬,地表上排列着整齐的环形列木桩,围绕墓室构成7圈同心圆,木桩由内向外排列,粗细有序。圆环之外,有四向展开的放射状列木,形成5米--6米的放射线。更为耐人寻味的是,该类墓葬内的主人全部为男性。他们的入葬姿势也都一律仰身,身体伸直,头向东、脚向西。这类墓葬内随葬器物不多,仅见有锯齿形刻本和骨珠、骨锥、木雕人像等。与第一类墓葬内随葬品风格相同。 太阳墓地距今3800年,著名的"楼兰美女"便由此地发现。之所以称之为"太阳墓地",是由于从高处看墓葬结构颇似光芒四射的太阳镶嵌在高地之上。墓葬地表有七圈规整的环列胡杨树桩,由内向外,粗细有序,最小内圈直径2米左右,似一个圆圆的太阳,人被埋于"太阳"中心;以环圈为中心,又有七圈粗大树桩呈放射状排列,井然有序,似太阳光芒,蔚为壮观。树桩全被竖向深埋于沙地,仅露桩头。此种墓葬形式在我国仅发现一处,极为珍贵。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之谜
新疆"太阳墓葬"的神秘与壮观一直吸引着我们,为了解开"太阳墓葬"的谜团及,以及对它更深入的了解。
太阳墓葬
太阳墓葬
折叠编辑本段墓葬形制
根据墓葬地表标志不同,被分为两种形制。第一种形制是掘于沙土中的土坑墓,在墓葬的东西两端各有一根直立的木桩,伸出至地表以上。木棺是由小块木块简单拼制而成,木棺呈船形,无底、两端立挡木 。
太阳墓葬
太阳墓葬
折叠编辑本段科考发现
太阳墓葬
太阳墓葬
拥抱大漠的"太阳"
2000年前,那里是丝绸之路上的南北贯通、东西交汇的重要交通枢纽;我国古代西部对外开放最繁华的商城。这里的居民也种植小麦、饲养牛羊。他们的日常用品是胡杨木、兽角、草编类制品。这个显赫一时的古代商城为何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呢?
楼兰在毁灭的过程中,生态环境的破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楼兰曾是个河网遍布、生机勃勃的绿洲。然而声势浩大的"太阳墓葬"却为楼兰的毁灭埋下了隐患。
"太阳墓"外表奇特而壮观,围绕墓穴的是一层套一层的共七层由细而粗的圆木。木桩由内而外,粗细有序。圈外又有呈放射状四面展开的列木,井然不乱,蔚为壮观,整个外形酷似一个太阳,很容易让人产生各种神秘的联想。"太阳墓"的盛行,大量树木被砍伐,使楼兰人在不知不觉中埋葬了自己的家园。据已发现的七座墓葬中,成材圆木达一万多根,数量之多,令人咋舌。
生态的破坏也不能仅仅归结于"太阳墓",各种因素的合成力量必然会导致生态的失衡。楼兰地处内陆,气候干燥,久而久之,原来芳草遍地的绿洲再也留不住一片绿色。在出土的汉文简牍中,可以了解到楼兰士兵口粮减少的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楼兰环境恶化后的困顿。
另外,战争直接导致楼兰古国的消亡也是完全可能的。在海上贸易时代之前,东西方贸易只有一条漫长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尤其是塔里木盆地南边的鄯善,就成了周边列强掠夺的重要对象。
人类利益的驱动,也是一个导致环境改变的重要力量。公元4世纪时,楼兰逐渐废弃。其主要原因是:公元4世纪后,自敦煌进入西域的古道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了通过伊州(今哈密)一途外,还有新开拓、交通更为方便的大海道。交通路线变更,立即使楼兰丧失了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