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夏学渐渐成为一门显学。多年来,西夏考古的重点一直被放在西夏王陵。2000年-2001年,宁夏又有一处西夏考古的重要发现---永宁县闽宁村西夏贵族墓地。该墓地的发掘对全面了解西夏文化、西夏埋葬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历史依据,尤其对研究西夏一般贵族和平民墓葬而言更是弥足宝贵。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闽宁村西夏墓
出土地点
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木兰村
馆藏地点
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木兰村
所属年代
西夏
墓地氏族
西夏野利家族
发发掘年代
2000-2001年
出土文物
木俑,残碑等
墓葬数量
14座
目录
1一.周边环境
2二.发现古墓
3三.古墓形制
4四.出土文物
5五.墓主身份
6六.西夏人的葬俗
折叠编辑本段一.周边环境
闽宁村西夏墓地位于永宁县西约25公里处的贺兰山山前洪积扇上,东北距银川市约40公里,西南与青铜峡市的玉泉营接壤。闽宁村一带原本是无人居住的戈壁滩。20世纪90年代末,为了解决宁南山区因受自然条件限制,居民缺水少粮的问题,自治区政府将部分山区居民迁移到引黄灌区的川区,这就是著名的"吊庄移民"。永宁县闽宁村开发区就是在福建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援下建成的吊庄新村,故称为"闽宁村"。
折叠编辑本段二.发现古墓
1995年,银川市文物管理处在对贺兰山东麓包括岩画在内的文物进行调查时发现了该处墓地,由于地面遗迹与西夏王陵区的墓葬相似,初步确定是一处西夏墓地。1999年,闽宁村于此修建水渠,水渠正好从墓地穿过,部分墓葬遭到破坏。在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发掘工作持续了两年。
折叠编辑本段三.古墓形制
从地面观察,在闽宁村地面调查发现的14座西夏墓均有高低不等的封土,高者达三四米,其中4座有墓园建筑,墓葬一般不在墓园的正中而位于墓园的西北部。这些建筑和布局特点与西夏陵比较一致,特别是墓葬不在墓园正中,而处于西北,与西夏陵园中的布局完全相同,这种葬俗也许反映的是党项人的鬼神信仰。
发掘的8座西夏墓,都是阶梯式墓道的单室土洞墓,墓道方向朝南或略偏东;甬道均偏离墓室中央,位于墓室东侧,有的则是墓室东壁与甬道东壁同在一条直线上,完全呈刀把形;这些特点与西夏陵区墓葬或唐代大型墓葬既有相似之处,也略有区别,甚至在个别地方则更接近于唐墓。
这种阶梯式墓道与唐宋墓葬中常见的斜坡式墓道略有不同,与西夏王陵区的墓道也不尽相同。在闽宁村发掘的8座墓葬中2座有天井,这种做法在西夏陵区所发掘的墓中没有发现,而在隋唐墓中却普遍存在。人们一般认为,天井象征着多进厅,其数量的多寡往往与墓主人的地位高下有关。闽宁村的2座带天井的西夏墓的主人属于党项贵族,但是西夏陵区中帝陵及陪葬墓均未发现天井,这说明西夏墓中有无天井与墓主人的地位高下并无多大关系。闽宁村西夏墓埋葬时间较早,出现天井可能是受到唐代埋葬思想对西夏早期党项人的影响。
此外,闽宁村西夏墓中所用的封门材料均为木质,与西夏王陵发现的一致;闽宁村西夏墓的墓室全部为方形、平底、平顶或穹隆顶的土洞单室墓,这也与西夏王陵的大多数墓葬相同。
闽宁村西夏墓形制上的特点反映出闽宁村墓地似乎正处于唐墓与西夏陵区墓葬两种墓葬类型的过渡类型,并表明宁夏地区党项人的墓葬深受唐文化的影响。
折叠编辑本段四.出土文物
出土的器物包括陶器、瓷器、铁器、铜器、金银器、木俑、建筑材料、石雕等;碑亭中出土的遗物主要是建筑材料和残碑碎块。由于墓葬在早期曾多次被盗,而碑亭亦在早期被人为破坏,所留文物很少。即使如此,墓葬和碑亭中出土的遗物还是让我们看到了许多以前未见到的西夏文物。如在2号墓和8号墓出土的木俑就是比较具有独特性的文物,其中2号墓出土的是木俑的残件,包括手臂、身躯,8号墓出土了7件完整的武士俑、文官俑头、动物形俑及残块等,从较为完整的武士俑来看,高度一般在20厘米左右,一般用整块松木雕成,俑身有彩绘,人物的五官雕刻清晰,服装及配饰雕刻线条流畅,是不可多得的西夏人物造型艺术品。此外,在4号墓中出土的鎏金银带饰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这种鎏金银带饰共出土12件,均为银质薄片,边缘斜刹,正面鎏金,背面露银。形制分为长方形和圭形薄片两种,从带饰所粘着的皮革和焊接的铜扣来看,应该是当时的实用器物。同时在墓葬中出土的其他器物对研究西夏时期的历史文化也有一定的学术意义。碑亭中出土的碑文残块虽然已被损坏的面目全非,残块已很碎小,但还是残留了许多文字,并且可以进行解读,为研究这一墓地、研究西夏的历史提供了不少信息 。
折叠编辑本段五.墓主身份
闽宁村西夏墓葬除14号墓和2号碑亭外,其余墓葬均集中分布在闽宁村开发区木兰二组和三组西北近1公里的贺兰山山前洪积扇上。对墓地的时代推断最有力的证据就是碑亭中出土的残碑,可以通过碑文残块所反映的内容来推测年代,虽然在这次发掘中还不能准确地判断各墓葬与碑亭的对应关系,但所发掘的4座碑亭确为该墓地所建则是无疑的。在碑块T12:5中有"……郎张陟撰"字样,可以确定此碑文由张陟撰写。张陟生活在李元昊与谅祚时期,具体生卒年月不祥,是西夏建国前后一位重要人物,官至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明代《嘉靖宁夏新志》中保存的《大夏国葬舍利碣铭》(撰于1038年)就为其所撰。碑亭中的碑文既然是张陟撰写,那么墓主人的生活年代应比张陟早,或者是同时代的人物。碑亭中还有一块残碑上有"武皇"二字,李元昊死后,"谥曰武烈皇帝,庙号景宗,墓号太陵",这里的"武皇"应是武烈皇帝的略称,说明撰文时李元昊已死。由此可见,撰文时间应在李谅祚在位期间(1049-1068)。
在7号墓中出土的一块残碑上,存有两列字,其中第二列有"时天禧"3字。"时天禧"是此碑的最后一列,即碑的落款。碑块上的"天禧"两字应为年号,也就是说此墓的埋葬时间应为天禧年间。我国历史上以天禧为年号的共有两帝,一是北宋真宗年号(1017-1021),另一位是西辽末主直鲁古的年号(1178-1211)。西辽远在中亚,闽宁村出土碑中不可能使用它的年号,因此这里的天禧应是北宋真宗年号。真宗时西夏国还未建立,也没有自己的年号,当时的党项大首领是李德明,他接受的是北宋政府的册封,纪年也使用北宋年号纪年。由此可见7号墓是葬于北宋真宗天禧年间的墓葬,此时西夏还未建国,党项人占领宁夏平原也才仅仅十几年时间。
从碑文分析,闽宁村西夏墓地的年代大概从北宋真宗时代,即李德明时代到李谅祚时期,因此,该墓地的时代似应在西夏建国前后,属于西夏早期的墓葬。
闽宁村西夏墓地各墓葬未出土能直接证明墓主人身份的文物,但依靠出土残碑的内容可以大致推测墓主人的身份。
1号墓西侧碑亭出土残碑块上有"……野利公讳……",野利氏是党项八部之一,是党项大族。宋李元昊之妃宪成皇后、其祖母顺成懿孝皇后均为野利氏。西夏初期的名臣中许多是野利氏家族成员,如野利仁荣、野利旺荣、野利遇乞等,特别是野利仁荣还是西夏文字的主要创造者之一。在宋代,稍有地位的人死后,家人总要请人写神道碑、墓志铭之类,大肆吹捧一番。西夏文化有很大一部分吸收了唐宋文化,西夏人死后撰写墓志铭的做法当然也不会与唐宋有太大的区别。但是,撰写墓志铭的张陟并非一般人物,能请到本国的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来撰写,死者的地位也非同寻常。由此推断,1号墓的墓主人是一位姓野利且在李元昊至李谅祚时期有一定官职地位的人物。此外,从2号碑亭出土的残碑中亦可获悉该墓地可能是野利氏家族墓地。
闽宁村西夏墓地中有数座墓葬可以确定是野利氏家族墓,另有一座墓葬可确定为墓主人是党项人。而且墓葬的方向都较为一致,朝向南方,分布也极有规律,推测整个闽宁村墓地很可能是西夏建国前后一处与野利氏家族有关的党项人墓地
折叠编辑本段六.西夏人的葬俗
闽宁村西夏墓地发掘的8座墓葬中,土葬墓3座,火葬墓5座。从这8座墓葬来看,西夏早期的葬俗是土葬与火葬并行,而且火葬尤甚于土葬。
火葬是党项人的原始葬法并长期流行。西夏建国后这种火葬的习俗仍然在延续。近20多年来,在甘肃武威地区经常发现西夏时期的火葬墓,这些墓葬的主人有达官贵人,也有平民百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点就是小砖室墓,尸骨均经火化后埋葬。闽宁村发掘的墓葬中有5座墓主人的尸骨是火化后再埋葬的,这些墓主人非一般平民,其地位较高。在西夏陵发掘的一座帝陵和几座陪葬墓中,未见到火葬的痕迹。可见西夏早期及民间的葬俗多为火葬,至于能陪葬帝陵的高官显贵从发掘的情况看是实行土葬。
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最大的一座墓4号墓(墓道长20多米,深10多米),出土了一具经人骨鉴定为10岁左右的小孩骨架,而其余7座墓出土的均为成人骨架。闽宁村西夏墓地是西夏建国前后党项族的墓地,在党项墓地中,把一个未成年的小男孩的墓葬修筑得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这种现象可能说明党项重少贱老。据《新唐书·党项传》载:"老而死,子孙不哭;少死,则曰夭枉,乃悲。"闽宁村西夏墓地中4号墓的这种现象也许是党项族中少见老思想的残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