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墓占地20余亩,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由一座主墓和三座丛葬坑构成。主墓为带墓道的岩坑竖穴椁墓,由封土、墓道、墓坑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墓道长37米,现存墓口长15.98米,宽13.10米,封土堆至墓底深16米,封土堆厚约5米。现存墓口至墓底深度达10米,距上口下2米,尚保留一层台阶,台阶宽1.3-1.4米。台阶以下墓壁四周至墓底逐渐内收,形成状如斗形的墓坑室。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湖南长沙国王后渔阳墓
时代
西汉
发掘地点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发掘单位
长沙市文物工作队
目录
1简介
2被盗历史
3地位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折叠墓葬构成
墓壁光滑平整,经过人工拍打修治,并有用火灼烤的痕迹。墓道与墓室相接处发现一对木骨泥胎的"偶人",身着彩绘,头插鹿角,跽坐于竹垫之上,两臂平伸,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偶人"。主墓室分为内外二层椁室,外椁四周用400余根短木枋层层环绕,规模巨大,气势恢宏,宛如一座"地下宫殿"。该墓由"梓棺"(棺柩)、"便房"(棺房或称内椁室)、"黄肠题奏"(短木枋)、"外藏椁"(回廊)等部分组成,这一整套埋葬制度正是《汉书》中提到的"天子之制"。
折叠丛葬坑
自东而西环绕主墓分布的丛葬坑有3座,一号坑为庖厨坑,内置大量陶礼器和日用陶器。二号坑形制独特,为凸字形,推测为车马坑,但未发现车马痕迹,仅在底部发现了三个锈蚀难辨的铁环及几块类似木器彩绘颜料的痕迹。三号坑为陶牲俑坑。
折叠编辑本段被盗历史
渔阳墓出土汉简
渔阳墓出土汉简
据考证,长沙王后"渔阳"墓在历史上两次被盗掘,前一次是汉代,后一次在唐代。虽然两次盗墓使随葬器物遭受严重破坏,但仍然保存了一批相当珍贵的文物,出土的金、玉、铁、玛瑙、漆、竹、木、丝织品及陶器等各类文物,总数超过2000件。该墓出土了三件五弦乐器,其中一件长117厘米,宽11厘米,高6厘米,琴身修长,琴首状如桃形,保存基本完整,有关专家认为:此三琴造型优雅别致,国内罕见,是研究我国音乐、器乐发展史的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另一件文房用具--漆盒砚台,亦堪称稀世珍品。砚石为圆形,嵌于漆盒中,漆盒旁侧还备置墨块和笔槽,装饰精美,构思奇巧,十分少见,堪称汉砚中之佼佼者。在内椁及棺盖板上发现玉璧、玉瑗23块,最大的一面径达25.9厘米,两面皆刻龙纹、蒲文,质地上乘,雕工精湛。通体经高温烤灼,璧体上还发现鎏金余痕,这一特殊的饰玉工艺尚属首次发现。墓坑中还出土了一批造型生动古朴,极富生活情趣的陶牲俑。还发现了一批刻划、钤印、书写在题奏木、棺椁、封泥、器物以及竹笥木牌上的文字,初步估计约有数千字,为研究该墓提供了有力的文字资料,其中漆器上的"渔阳"二字和"长沙后府"封泥是推测墓主身份的重要依据。此外,该墓还出土了数量不少的植物果核、果皮以及动物骨骼。盗洞中发现的两柄铁口木插,其中一把保存相当完好,是研究汉代农业的重要物证。
折叠编辑本段地位
西汉长沙王室"渔阳"墓是目前湖南省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西汉王室墓,也是我国尤其是南方地区屈指可数,保存完整的汉代诸侯王室墓地之一。从该墓的历史年代和葬制规格来看,它比马王堆汉墓的历史要早,档次要高,开发价值要大。
相关文章